馄饨、抄手、扁食和云吞,你分得清吗?Publish Time:2020-08-05 01:22
馄饨,挺玄乎的。
中国人吃馄饨,至少有2千多年的历史,甚至比吃饺子还要早。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包子,没有七窍,所以叫“混沌”,后来根据造字规则,改作“馄饨”。究竟是什么人发明馄饨?这事情谁都说不准。只要产麦子的地方,貌似都有这种用面皮包着肉、连汤带水吃下去的食物。
由于历史悠久、地域广泛,馄饨的昵称多得让人头疼。江浙沪一带喜欢叫它本名“馄饨”,再往南到福建叫“扁食”,在四川叫“抄手”,在广东叫“云吞”。你以为它们之间只有名字的差异吗?那你太天真了。
1. 上海馄饨
在上海,馄饨按个头分大小,大馄饨重馅,小馄饨重皮。这些年来,“老上海”和“千里香”从长三角南下至珠三角。如今,广州城里一条街就有两家卖馄饨的。
江浙沪大馄饨通常包成元宝状,面皮厚,馅料喜欢荤素搭配。馄饨的老式汤底里,经常加紫菜、蛋皮和虾皮,美其名曰“三鲜”。一勺清汤冲下去,几只透明虾皮浮上来,几口馄饨滑溜进嘴里,就开启神清气爽的精致一天。
2. 苏州馄饨
苏州泡泡馄饨,是包邮区馄饨家族里个头最娇小的,普通人单手就能抓十多个。 一碗泡泡馄饨,再加个鲜肉或芝麻汤圆,是很多老苏州都爱的早午茶。有网友说:“苏州人包馄饨,猪只受了点皮外伤。”它的皮薄得不能再薄。这种小馄饨,吃的是一种气韵。它的馅少之又少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细长的竹签沾一下红彤彤的肉酱,在皮子边上飞快地一擦,手指捏合间使馄饨里面形成气囊,泡泡馄饨也因此得名。吃小馄饨重汤。汤底一般用猪骨头或鸡架熬制,清而不浊。碗底放猪油、葱花、细盐,通常不加榨菜或蛋皮丝。
一碗合格的泡泡馄饨,颜值要求极高。上桌时需要个个鼓着漂在汤面上,像透着嫩粉色的小水母。别看它们外形可爱,内核却是个狠角色。皮晶莹剔透,一抿即破,透出浓郁的汤和肉的鲜美。
3. 福建扁食
如果说泡泡馄饨是软萌妹子,那么福建扁食则是铮铮硬汉。扁食是福建版的馄饨。它不仅深入福建人民的早餐回忆,而且深受全国省饭钱买球鞋的骚年喜爱。
跟包邮区的馄饨不一样,传统扁食的馅料不用刀剁。在外卖还没盛行的年代,逢年过节走进闽北古城,你能听到“咣咣”的敲打声,一阵紧接一阵,那是家家户户做扁肉馅的声音。一般先把肉绞碎,再捶打。做扁食馅,得挑选上好的猪后腿瘦肉,用刀切成薄片,再用头槌敲打,直至其烂如绵、粘如糊,呈肉酱状。这种历经锤炼的扁食,口感脆嫩,分外有嚼劲。
福建当地吃扁食还会配上油豆腐。扁食还可油炸。从滚油中捞出,淋上酸辣勾芡,外酥里嫩,别有一番滋味。
4. 四川抄手
这种皮包肉的食物,在福建的地位比江浙沪的馄饨要高几级,但也够不上它在四川人心中的分量。在四川,大家都喊叫它“抄手”(cāo sǒu),因为包抄手的最后一步是两边往中间合拢,颇有包抄合拢的意思。
很多人心目中,抄手是一个四川美食icon,不管它带汤还是干的,不管它藏在哪条深邃的巷子,都会被吃货发现。馄饨一入川,不仅换了名字,更是重获新生。在爱吃辣的川人看来,那些叫“馄饨”的,大概是莫盐莫味的面皮裹肉,跟抄手压根儿不是一个货色。
抄手皮通常比包邮区馄饨的皮要厚实有韧性,为的就是更好吸收香浓的红油。红油抄手麻辣辛香,香浓味美。你是吃一碗啊,吃一碗啊,还是吃一碗啊?
5. 广东云吞
你以为川渝吃货对馄饨的改造就算彻底吗?不,大吃省才是让馄饨走得更远的推手。广东人叫的云吞,其实是“馄饨“的粤语发音。清朝年间,外省官员带来江南的面食,广东民间逐渐流行吃面。跟江浙前辈相似,广东云吞也是穷出身。师傅挑着云吞担穿街过巷,偶尔停在榕树头下,卖上几碗云吞,跟街坊吹水。
为了能快速煮熟,一张云吞皮只在中间包一点肉,四边自然散开。这样子,热汤中的云吞都留着“金鱼尾”,无意中增添几许写意。 上海大馄饨皮肥厚松弛,苏州小馄饨皮存在感弱,但加蛋的广东云吞皮则更紧致筋道,久煮不烂。
广东人爱喝汤,云吞的汤底自然也经过改良。大地鱼、虾子和猪骨,是广东云吞汤底的基本修养。汤底色泽金黄清澈,鲜香浓郁,吃完云吞喝干汤底也不觉口渴,方为优秀。
6. 混沌中千差万别
综上所述,整理出以下表格:
这个表格只是一些通常的情况,不能完全涵盖全国吃货的无限创意。
馄饨、扁食、抄手、云吞,与各地饮食文化无缝衔接,随时候命来填补吃货胃里的空虚。无论是晨光初露,还是月黑风高,是与男友无声分手,还是被客户临时鸽了,前面总会飘来一阵骨头汤的香气,拦住了必经之路,轻抚你疲惫的心情。
两口馄饨入肠胃,再呷一口热汤,边吃边冒汗,心中不畅也一并逼出来。
一张面皮,有厚有薄,悉随尊便;
一点肉馅,可多可少,习惯就好;
一段人生,或长或短,吃不惯馄饨,就尝尝云吞。
不一样的除了它们的名字,还有你的思绪。